[小腳ㄚ-中三階] 2014/10/24-25 地圖判讀與操作 室內/室外課綜合心得 (PS.有雷,請未來要上中階學員不要先看,以免之後迷航)

地圖判讀與導航室外課 


勇敢的小腳ㄚ要出發迷航了!


時間: 2014/10/24 (六) ~ 25 (日)


授課教官: 龍頭教官 


學員:中三階學員


第一組助教: 慧敏,碁森,王董,
佳瑩


第一組組員:蔣哥,雅芳,Andy,Max,呱呱



龍頭大,慧敏學姐,碁森學長跟第一組組員


行程:


D1 吳氏宗祠集合 - 跑步 4KM - 地圖導航 (吳氏宗祠) - 現地對照 - 宿清水宮 - 晚上繩結教學


D2 5:00集合熱身 - 5:30 跑步 至平頂國小來回 7 KM - 分組地圖導航 



[關於跑步]

這兩天的跑步就像學長在第一週預告一樣,難很多阿!之前住在台北市時候,每週會有一天晚上去政大跑山路,跑山路時覺得還可以克服,但是後來沒住在台北,只有跑跑操場,很久沒有跑有坡度的了!


這兩天跑步時候,上坡都有點偷懶,用快走的,也幾乎落在整段最後面。不過經過兩週的操練,今天晚上跑操場可以輕鬆跑完5K,而且都在7 min/km裡面,算是進步很多,體力果然是要不斷累積阿!

D1 跑步軌跡  


D2 跑步軌跡



[關於D1地圖導航]



大家努力再對22最後方交會法

本來打算在大屯國小進行地圖導航教學,因為荒野剛好在那邊也有親子露營團,於是我們就移到吳氏宗祠前進行地圖導航課程。


首先先用三個點畫出自己的比例尺,接下利用後方交會法,來畫出其他點。最後進行測驗。這個操作練習跟我們小六在陽明大學上課時候很像。但是我發現在後方交會法時,我常常因為兩個點抓的角度太大或是太小,誤差十分大。聽到要考試時,前一分鐘腦袋更是一片空白。可見理解到實際操作還有一段差距。


=學習=

1. 後方交會法兩個點最好成90度,最後站在測量點的後方
2. 進行現地對照時,要站在地形(ex. 河谷)的中間
3. 距離太近時,容易有偏差。電線桿附近也容易有偏差


[關於D1 現地對照]



這張好適合當現地對照廣告看板

吃過午餐之後,我們由助教帶著進行現地對照。現地對照算是最實用的方式,因為真實世界裡面,常常因為不認識山頭,或是視野被擋住,無法進行後方交會法,此時,利用現地對照來判斷自己的位置就很重要了!




蔣哥式自拍。後頭有一個地形超難判斷

現地對照要利用地圖上的陵線跟谷線,及方位,還有距離出發點的距離,判斷出自己的方位。因此地圖上的小谷小陵最好都描繪出來,比較適合判斷。(當然這是新手才這樣做,龍頭大說當熟練時候,是不需要劃的)


=學習= 1. 現地對照時,很容易因為遮蔽區的關係,前方視線被假山頭擋住,像是再清天公後面的三個假山頭,很容易被誤認為是面天山跟向天山,除了可以用前方是否有陵線來判斷,也可以搭配距離(距離觀測點約1km) 跟高度(距離觀測點約400M落差) 來判斷是否為面天山。

2. 利用電塔來判斷現在所在位置,高壓電塔在地圖上標示很明顯。比起房舍,改變機率更低。


3. 觀察地形坡度,在走路時,可以觀察地形坡度,然後再利用高度搭配來判斷目前所在位置。





[關於繩結]



大家對著椅子五花大綁 (營柱結)

在宿營實務前,我練習了很多次雙套結,結果把手換成樹木卻傻住,打不出來。


任老跟龍頭教官都強調,繩結要記住節型跟用法,在清水宮,又在龍頭教官的指導下,重新學習稱人節,雙八字結,雙套,營柱節,普魯士節開放式打法,這次練習,有特別記住結型跟反覆操作。週間上班時,又試著把所有的結打一次,奇蹟式的沒有忘記。總算是有一些進步了!


[關於D2地圖導航]


一開始爬山時,地圖對我而言,就是路線圖跟記錄的高度圖,向來就沒有下載過真正的地圖來看過。上了初階之後,學會了到地圖產生器把地圖印下來,但是我都會順帶把GPS航跡圖印出來,也因此常常偷懶沒有畫稜線跟谷線,因為我覺得只要按著軌跡走就沒問題了!地圖對我而言,就是畫畫等高線密度,然後判讀方向,現地對照對我來說用途並不大。


這次地圖判讀戶外課,我們要在地圖上走出10個點,各組自己判斷目標點跟如何前往下一個目標點的路程,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全新體驗,前一天在家裡很努力把10個點標出來,然後把附近的陵線跟谷線畫出來,但是發現我是印彩色地圖,劃上等高線,陵線跟谷線之後,整張圖都快花掉勒!變的有點難判讀,加上經驗不足關係,很多在地圖上的小小曲線不大敢確定是不是需要描繪出來,因此劃的不夠完整。


=學習=

1. 地圖建議印成黑白就好。這樣畫出等高線,陵線和谷線之後,會更有立體感。當然像龍頭大這樣的高手,是不需要畫任何線的。
2. 描繪完目標點之後,應該再三確認是否正確,我把地點4標錯位置,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。
3. 地圖上任何1mm的小彎曲,在現實生活中就是25m 的大小,其實是很明顯的。
4. 六字查報法是一個區塊,不是一個點,現實生活中是 100m*100m的大小,因此我們在標示地圖上的地點時,應該觀察在這區塊內是否有特殊地形地物,或是是連接到下一個點的叉路口。




地圖: TWD 97 1:25,000  方格座標:28900*27800 10*7
  • 起點大屯國小
  • 地點1:016838
    • 高度:550 m
    • 特色: 兩谷匯流口,東北方跟東南方各有一個陵線
  • 地點2:020840
    • 高度:750 m
    • 特色:陵線上,往地點2東方有一條東北向西南走向的陵線
  • 地點3:023843
    • 高度: 878 m 
    • 特色:小山頭。878峰。大屯山主峰z方格方位角20度。大屯山南峰方格方位角344度
  • 地點4:025848
    • 高度:880 m
    • 特色:鞍部。大屯山主峰方格方位角20度
  • 地點5:022851
    • 高度:860 m
    • 特色:方格方位角50度為大屯山主峰,距離地點4約500m
  • 地點6:019847
    • 高度:900 m
    • 特色:鞍部,鞍部走向為西北-東南。南方谷線較陡,北方谷線較緩。
  • 地點7:017848
    • 高度:984 m
    • 特色:小山頭,大屯山西峰。從地點6走到7時為陡上,大屯山主峰方格方位角為54度。
  • 地點8:012839
    • 高度:710 ~ 720 m
    • 特色:從地點7到地點8 方位角212度陵線上。方格方位角270度有一小陵線。
  • 地點9:007833
    • 高度:440 m
    • 特色:坡度由緩轉陡,吳氏宗祠為方格方位角180度。有一條正南方階梯接往吳氏宗祠。(重看一次地圖還是不知道這一點有什麼特色)
  • 地點10:007831(吳氐宗祠)


  • 起點大屯國小 - 地點 1:導航員- 呱呱
    • 從大屯國小起登之後,擔任導航員的我有點緊張,很怕把大家帶像未知的旅程,於是傻傻的跟著其他組往前走,助教一發現,馬上考一個問題,問旁邊的路為何不是我們要走的路,我卻答不出來。當下真的有點慚愧。 
    • 走到永春橋之後,我們開始沿著溪谷前往地點1,在靠近地點1時,因為高度計誤差,因此差點錯過地點1,這時候王董要我們分頭尋找,終於利用谷線跟兩條陵線特色判斷出地點1

  • 地點1 - 地點2:導航員- 雅芳
    • 地點1到地點2很明顯是一條陵線的延伸,但是我自己在看地圖時,又犯了以前看地圖的老毛病,老是想切到步道上(地圖上的虛線),沿著步道在走到地點2,完全忘記這是地圖導航課。
    • 雅芳一開始判讀很正確,從陵線走過去,但是我們最後決議先切谷線走到步道,在沿著步道走會到地點2,再開始時切谷線就遇到很大困難,土質鬆軟很多落時,落差太大又攀不上去,慧敏學姐也一直暗示我們他們去年走這條也遇到很大困難,但是我們還是切了谷線,最後放棄又切回陵線,來來回回耗了1hr,然後只上升了10m左右
迷航中,在谷線旁走來走去
  • 地點2 - 地點3:導航員- Max
    • 用過午餐之後,我們沿著步道前往878峰,因為進度落後又走在平坦的山路上,於是步伐有點加快,看到叉路口寫著禁止進入,我們也沒有拿出地圖對照,就繼續開心往前走,蔣哥發現不對勁才把我們叫回,後來發現教官跟助教們都停留在叉路口等我們回頭。

  • 地點3 - 地點4:導航員- Andy
    • 到達878峰時,慧敏學姐就開始說,整段路程最難的地方就是這裡了。但是我老毛病又犯了,我又覺得沿著地圖虛線走,就可以很輕鬆到達地點4。
    • 這點在龍頭教官幫助下,我們望著大屯山南峰可以明顯看到白茫區,那邊明顯是一個地勢平緩又容易觀察地形的區域。,我們往北先下878峰走到鞍部,在沿著陵線走到高度900m的等高線,在對著大屯山主峰方向往下走向另外一個鞍部。
    • 事後才發現,原來茫草區路是第四組開出來的。真是感謝他們。
大屯山南峰下有一個明顯茫草區 900m 等高線

終於來到地點4
  • 地點4 - 地點5:導航員- 蔣哥
    • 這一點導航蔣哥很快利用步距跟方位找到正確方位置。

  • 地點5 - 地點6:導航員- 呱呱
    • 終於又輪到我導航,算了一下距離,大概是500m,看了地勢不陡,因此我用平常走操場12min/KM的速度來,因此估算自己7-8分鐘之後應該可以看到目標鞍部,但是走了7分鐘之後,找不到目標物,又繼續往前走才找到,這時候才真正瞭解,為何蔣哥會一直算步數而不是看時間,因為行走速度會因為坡度,地形困難度有很大關係,更何況地圖判斷時,要一直停下來研究地圖。

  • 地點6 - 地點7:導航員- 雅芳
    •  我們有順利的走向 大屯山西峰,龍頭大指著對面的山頭,要我們指出如何走過來的,其實我一時之間還有點混亂,除了878峰之外,腦袋一片空白。事後想起來,這時候應該要做一下地圖正置,才能精準看出方位。 
    • 這時候蔣哥跟Max對於地點2判斷答案不一,後來才發現,我們很容易因為地勢平緩走的比較快,然後就忽略了其實我們走了一段很長距離。
現地對照
  • 地點7 - 地點8:導航員- Max
    •  這一段是切著主陵往下走,但是一樣遇到叉路時,其實要拿出地圖來做判斷,不然會不小心走往二子坪方向。
    • 但是這一個目標點有點難判斷,因為我們答案是在主陵跟方格小陵線(方位角270度)的石板處,但因為我們跟第二組找到的點很明顯不一樣,因此還有點小迷惘。
    • Updated by 龍頭教官
      • 第八點的地形特徵是①坡度變化②稜線轉向③分叉稜④高度在710~720m左右。尤其是那個坡度變化十分明顯,在接分叉稜的位置前整條稜線變得平坦、瘦狹,甚致有呈現有點小鞍部的形狀,之後又陡下。只要這些特徵都符合,那就是在第八點無誤。

  • 地點8 - 地點9:導航員- Andy
    • 這一點因為天色昏暗,其實我的判斷能力有點下降,王董試著提醒我們趕路時候,也應該全隊走在一起。這是登山安全很重要一環。
    • 這一點是我事後看同學GPS才推斷出來的,看來得在去走一次了。 

  • 地點9 - 地點10:導航員- 蔣哥
    • 因為天色昏暗,所以在趕路下,不知不覺就走到吳氏宗祠了。
=學習=
1. 地圖可以印黑白。然後在描上陵線,谷線及等高度線。

2. 座標點標完要再三確認,最好利用龍頭大發的尺來對照,不要自己換算成公分。是後對照發現還真有一段小誤差。

3. 雖然教授有說過,谷線不要隨便亂切,但是我們還是走了,不過相信我們組員,再也不會亂切谷線了。

4. 高度計會有誤差,需要以地圖上為準,通常靠近目標點50m左右,就要開始注意。

5. 地圖判斷時,需要慢慢走,隨時觀察地形地物,不然很容易錯過目標點

6. 走路時要隨時注意坡度變化,感覺此時坡度應該為地圖上哪一個位置。

 第一組的路線圖。1-2點切谷線那邊簡直是一團謎阿

[我的問題 & 龍頭大的詳細解答]





  • 因為當天走到地圖8之後已經接近天黑,因此地圖9特色,我是從結果去推的,但是除了高度跟坡度變化之外,我看不出第三個特徵點。
  • A.第九點的特徵是坡度急劇變化、稜線轉向(向住宅區轉折),當你走到第九點附近時,除了高度外應該感受到這兩個變化。然後當你由第九點要探尋第十點時,你應該有兩個想法,一是繼續循稜而下,一是直接抓第十點的方位直下。如果要循稜必須向前避過農家及狂吠犬再往西方靠,當你穿越菜園後會被豪宅的圍牆檔住,這時只能沿一條小溪溝下降,在下降過程中會看到吳氐宗祠黃色屋頂,接著你就會直接切過去直達吳氐宗祠。如果由第九點直接抓方向到第十點,那你很快就會發現山徑及階梯,直接下到吳氐宗祠。




  • 為何不能沿著地圖上虛線走呢?地圖上虛線(----)是表示路徑,因此我每一個點都很想繞路徑走,我問同學這個問題時,得到的回覆是,怎麼確定這路徑現在還在不在呢?但是根據講義,非像是921這種大地震,不然地形地物改變應該不大。可是我們最後還是沒有走地圖上的路徑,導致於我現在還是充滿疑惑。
  • A.地圖上的虛線符號表示路徑,通常是指民生用的小徑,可能是產業道路,或古道之類的小徑,但依據經驗這些虛線大部分是亂劃的並不準確。如何判斷地圖路徑標示有問題,就前述而言這既是民生用小徑,依經濟學原理,一條住民常用的路徑,最終定型後必定是一條最省力且方便運輸物資的路徑,因此其路徑不可能出現陡升、陡降的情況,呱呱有走過越嶺道或古道嗎?想想看這類先住民用的小徑它是不是都沿著河谷邊坡腰繞緩升,跨過鞍部後再緩降到山的另一面。記得講義裡有提供一項資訊:林道的坡度不可以超過11所以當你看到一條虛線直接沿著溪谷劃;或是升降陡坡,這分明是錯誤的(或許它真的存在,但位置必定錯誤),陡升陡降的小徑只有獵人及爬山的人才會這樣走,但這些爬山用的小徑是不會畫在經建版的地形圖裡,所以我們才要買民間出版的登山地圖來用。




  • 如何有效率算距離及高度。如果在林道上,我可以有效推算出1hr可以走4km。教授給我們的觀念是,重裝時候1hr 上升200m是很舒適的走法。但是那輕裝呢?算步距是一個方式,但是我常常數一數就暈頭,身上沒有GPS的話要如何有效計算距離呢?
  • A1.教授是超級賽亞人等級,重裝1hr上升2~300m;輕裝1hr上升4~500m。依據登山聖經,一個登山者的體力要求是,重裝是1hr上升150m;輕裝是1hr上升300m
  • A2.在探勘或路徑不明的情況下,幾乎無法用時間來估算距離(勉強估的話:1小時約1公里),所以才要用步距來測量。步距測算方式講義裡有說明,除了SILVA登山電子計步器,較原始的就是用珠串計步器。在山裡行進我通常估一步60~70分左右(重裝60cm、輕裝70cm),所以輕裝100公尺就是71個複步,取整數以70複步計,每70步就推一顆珠子。就是因為不但要注意腳邊路況還有數一數會暈頭,所以才要團隊合作,必要時指派一個人專門計算距離(儘量不要讓導航員還要兼算距離)。高度與距離都只是判斷依據之一,最重要的是地形特徵。我們由地圖上選取中繼目標時是以地形特徵為主,高度及距離為輔(因為它們無法被精確測量),也就高度或距離是用來提醒我們,是否已經接近目標了,該有的地形特徵是否有出現。測量高度與距離雖然有誤差,但總是在某個範圍內,所以如果超出範圍很多,那我們一定錯過預設的中繼目標了,例如到下一個中繼目標距離約500m,但我們都已步測了6700m還沒有看到該有的地形,那我們一定錯過了。

  • 記得我們在永春橋時,大家量到的高度都不一樣,教官那時候提醒我們要以地圖上的為主。

       可是我想到,地圖上的地形繪製時候,高度會因為樹林的關係所以而不一樣(樹林高度會比我們真正所走距離還要高),所以我們用GPS等測量出來的高度(受氣壓影響) 跟地圖上的高度 (受樹林影響) 還有真正高度是否會有落差呢?這時候應該要怎麼判斷呢? ex. 走在 700m 的GPS高度時,在地圖上高度可能為 710m or 705 m。
  • A1.植被產生的高度落差不能放在測量上做誤差修正,而是要放在判讀時做考量,因為我們不知道到底要修正多少才是正確的,所以任何高度確認都要以地形圖及現地對照為準。例如高度計顯示700m,那就看看地形圖高度690~710m附近的地形、地物是否與現地吻合,如果吻合那高度計是正確的。在中級山不必隨時調整高度計,除非很肯定定位100%無誤且高度計出現2~30m以上的誤差
  • A2. GPS的高度有3種,一種是橢球高,是其定位完成後由模擬橢球體所推算出來的高度;二是由內建氣壓式高度計所量測的海拔高度;三是位定完成後由內建電子地圖所抓出來的海拔高度。會直接顯示橢球高的GPS應該是很舊款的機種,現在應該看不到。目前GPS的作業模式大概是開機後初期定位尚未穩定時,會先顯示內建氣壓式高度計所測得的高度,待定位穩定後,即改為顯示電子地圖的高度。


  • Comments

    Popular Posts